| ← 返回新闻中心 |
| 9月储能行业政策解读 |
| 【日期:2025/10/20 9:26:45】 |
2025年9月12日,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与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《大规模建设新能源储能专项行动计划(2025—2027)》(以下简称《行动计划》)。作为我国推动储能产业规模化发展的纲领性文件,《行动计划》系统规划了未来三年储能领域的发展目标、重点任务与保障措施,为中国乃至全球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。 一、锚定180GW装机目标,引领全球储能扩容潮 《行动计划》提出,到2027年底,中国大规模储能(以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为主)的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80GW。这一目标较2024年底的装机规模实现跨越式增长。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《2025年中国新能源储能发展报告》数据显示,2024年底我国储能装机总量已达73.8GW/168GWh,同比增长130%,占全球总量的40%,充分显示出中国在储能领域的领先地位。按照《行动计划》的目标测算,未来三年中国将新增超过106GW储能装机规模,几乎相当于当前全球电池储能或非抽水蓄能设施的总量,扩容力度前所未有。
同时,《行动计划》预计该目标的实现将直接带动约2500亿元人民币(折合约352亿美元)的投资,为储能全产业链创造广阔市场空间。从储能电芯、逆变器等核心设备制造,到系统集成、电站建设与运维,再到电网基础设施的配套升级,储能产业链上下游将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,进一步巩固中国在全球储能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。 二、落实21项重点措施,多维度推动产业体系升级 为确保装机目标顺利实现,《行动计划》从应用拓展、技术创新和标准化建设三大方向提出21项关键措施,构建起全方位、系统化的产业发展支撑体系。 (1)拓展储能应用场景 《行动计划》强调,要加快储能在电网和基础设施中的规模化部署,深化在电力系统调峰、调频和应急备用等传统环节的应用。同时,鼓励在新能源发电基地、微电网、数据中心及工商业园区等新兴场景中创新融合,推动储能由“单一功能”向“多元价值”转变,全面提升电力系统的灵活性与稳定性。 (2)加快技术创新突破 技术进步是推动储能高质量发展的关键。《行动计划》明确提出,要加速锂离子电池储能系统在性能与成本上的双向突破,同时大力支持钠离子电池、全钒液流电池、压缩空气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,形成“主流技术领跑、新兴技术补充”的多元化技术体系。 (3)完善标准化体系建设 标准化是产业健康发展的基础。《行动计划》提出,要加快制定涵盖储能系统设计、制造、安装、运行维护等全生命周期的标准体系,统一设备检测与认证规范,推动储能与电网协同运行标准的互联互通,从源头解决标准不统一、接口不兼容等问题,提升产业整体规范化水平。 三、释放全球影响力,助推世界能源转型加速 作为全球最大能源消费国和新能源市场,中国储能产业的提速发展对全球能源格局具有重要影响。 根据市场情报机构Rho Motion的数据,2024年全球电网级储能系统(BESS)装机量同比增长28%。截至2025年,中国储能项目总装机容量已达到189GW/457GWh,仅2025年8月,中国单月新增储能项目装机约2.5GW/8GWh,占当月全球总量的64%,凸显出中国在全球储能市场中的核心驱动力。 《行动计划》的实施,将进一步提升中国储能技术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,推动企业加快“走出去”步伐,为全球市场提供高性价比、可复制的储能解决方案。同时,中国在规模化储能部署中的经验也将成为国际合作的重要参考,为世界储能产业提供“中国样本”,助力全球能源体系向清洁低碳、安全高效方向转型。 四、迈向“规模化、市场化、高质量”新阶段 《行动计划》的发布标志着中国储能产业正式进入“规模化、市场化、高质量”并行发展的新阶段。未来三年,在政策引导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,中国储能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,不仅将成为推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新引擎,也将在全球能源转型中发挥更加重要的战略作用。 |
|
||||||||||
|